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艺海拾贝 >

苏州



2005-09-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方向军

古人“南人北游”是说自然造化、阅历学养是画家山水创作的要核。

2004年,在我不惑之年,经历了生活体验迥然不同的“北人南居”大转折, 告别了生我养我“万顷沙漠祁连雪”的大西北,来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古苏州。

苏州,是我童年曾魂牵梦绕的地方,儿时的心中,这里是天下最美的地方。

几年前初来苏州,眼前的一切与我生存了四十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西北大漠戈壁有着极大的反差,人文、景观迥然与想像中完全不同,对此我竟鄂然不知所措。

自然,我多年致力研究的山水画也不是自己所想象的境况,长久伏案思量,我竞不知道从何下笔,隐约间想起石涛上人的画作,那些作品中分明透射着他与江南浑融与共的水天情怀,我似乎分不清哪个是画中的江南?哪个是眼前的江南?哪一个又是他胸中的江南?回想石涛上人的佳作,再领略雪里烟村雨里滩,我似乎体会到自然山水与心象山水之间微妙的区别,体会到古人旷荡幽遂、神妙莫测、超越时空直指心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朦胧中我渐渐地开始了对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精神感应的深入思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时常到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西园、太湖等地写生;时常独自驾车到太湖边,看大雨倾盆的太湖水波,观繁花簇拥的太湖风景,听鹭鸶纷飞的太湖音律,寻找灵感,搜集素材,寻找与别人不同的表达语言,创作与先贤、与他人不同的风格,在表达中探究自己的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慢慢地,我逐渐明白了点什么。

写生与创作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写生不只是为创作收集素材,不是简单对自然场景作“真实”记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对传统的继承,只有研习先贤的范本,才可领会其驾驭绘画语言的高超技巧。

苏轼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开于手”,是说画家即使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有丰富深厚的生活沉淀,同时,也要有“丘壑在胸”,但如果没有描绘丘壑、表达意境的技巧,仍然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所以要自觉向传统艺术回归,这样才可进入自然,进而参悟自然,最后达到所谓“由技而进乎道”的境界……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以北方人的眼光在作品中默默地寻找特有的精神感应,对自然之景过滤、提炼,忘记小我,融入自然,感应自然,物我合一而发于心源,从而表达自己的心象之境。

在构图上采用横幅平铺展开式,力求与平淡、宁静的田园理想相统一;笔墨处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以在北方时擅长的干笔皴擦为主,辅以湿笔淡墨的线条;造境注重精神追求与自我感应相统一。

在此思考之下作品“渐入佳境”,我深感欣慰!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方向军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5-01-03 13:01
上一篇:传统山水画笔墨探究——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