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阅读:0 |
方向军 【摘要】隋唐至五代是我国传统中国山水画从独立分科向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有精勾重彩“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有墨分五色“水墨酣畅”的水墨山水画,它们的形成与发展为宋代法度森严,百代标称的山水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隋唐五代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南北宗宋代 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看,山水形象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初创于南北朝,独立发展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北宋。传统山水画至隋代独立成科之后,随着历史各个时期不同的自然、人文及丰富多样绘画美学思想的演义与脱变,其源流脉络承接着传统国学文化基因代代相沿;每个时代其构图、笔墨、气韵、意境都不断地丰富,完善,变革,为后世山水画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朝后期至隋初期,山水画发展相对缓慢,据顾恺之、宗炳、王微有关绘画论述资料来看,对于山水画笔法墨法的描述也甚少。到了隋代,南北统一,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隋唐至五代,山水画已有几次重大突破与变革,从“空勾无皴”、“水不容泛”,发展到了皴法齐备,笔墨高古,意境幽深。隋唐至五代,皇家大兴土木,修建宫廷、台阁,兴建时需要大批画家和民间画工绘制图样,彩绘装饰,其中山水画的成分极其繁多,由于时代需要,这一时期画家的地位很高,也由于皇家的重视与扶持,山水画发展的条件十分有力。所以,隋代是山水画独树一科,并逐渐步入繁荣昌盛阶段,隋代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作用。唐至五代山水画趋于完全的成熟时期,为宋代的巅峰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方面从展子虔到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是以王维、张璪、王洽等为代表的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崛起并发展成熟。 一 隋统一中国,为时彼短,画家不多,据史籍所载,仅有二十多人,其中以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三家最为有名。绘画总的时代风格是“细密精致而臻丽”;山水画已脱离幼稚状态,比例趋于合度,较好地表现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真实空间感。 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渤海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台阁山水。他的《游春图》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山水画作品。作品为绢本材质,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画面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画面描绘的主题是贵族春游的情景,画家表现了游春的主题,以抒情而又近似记实的手段展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和贵族生活的优雅舒适。画幅不大,却展现出一幅春光明媚景象,游览的人们神态优雅自得,欢乐开怀,有的泛舟水上,有的乘骑于山径;远处层层叠嶂的山峦,清新翠绿,鸟语花香,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绿草如茵;一望无际的湖水碧波荡漾,整个画面好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色。此作在表现手法上已经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逐渐走向成熟。一是已经完成了山水画作为历来表达人物画用以配景的格局,画面则山岳气势宏伟,云气缥缈,咫尺有千趣;二是在色彩表达上开创了青绿重彩,金碧辉煌的特色,山染以石绿,略施淡赭,在山后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明丽可人。花用粉点,树敷浓绿,人物与屋宇则染以白粉或朱红,愈见轻快显目。风格细腻,与画工朴拙之风有所不同,情调委婉丰富;三是采用全图鸟瞰方式,遥摄景物的全景式构图,注重自然空间深度把握与表达,注重透视、比例的正确提炼与表达。 《游春图》中自然山川、云水、亭台、楼宇的用线勾勒,勾金添彩,石青、石绿的填染,是隋代山水画的主要特色,也是隋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成就。展子虔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唐画之祖”,他的成就对唐代的李思训、李绍道父子两人的青绿、金碧山水画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均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 唐高祖统一天下后,文物灿烂,书画辉煌。这一时期,儒、释、道交汇,所以道教画与佛教画,乃为时人所重,唯于三教所用,绘画以表现礼教和宗教的内容为主。同时反映自然生活的领域也大大扩展,人们的精神需要多方面得到满足,艺术欣赏的水平也随之提高,反映优美自然山川景物的山水画,在装堂饰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唐人在著作中分画为六门,山水以立一门,由于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唐代山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张彦远云:“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他又说:“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壁画,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是又山水画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以,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初期,阎立本,阎立德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兄弟俩于隋末投靠李世民,唐初阎立德是皇家的建筑工程师和画师,官工部尚书。弟弟阎立本也是掌管国家土木营造工程的主要人物,后官工部尚书。二阎主要成就在人物画,山水原学于杨契丹、展子虔,在建筑彩绘装饰实践中他们对山水“渐变所附”进行了拓延。虽然他们从杨、展画风里吸取精髓,但唐初的山水画仍然是线条纤细,山石、树木先勾后彩,以青绿为主。 唐代山水画主要已出现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体格,南宗北宗,互相辉映。一路是北宗李思训在继承前人山水精髓的基础之上,开创了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画”,在勾勒中已用简单“皴法”,界画也出现了“仰画飞檐”之法。到盛唐时,李昭道继承其父笔墨精髓,使青绿山水更显工致精丽。另一路是吴道子开创了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画”,山水笔墨则趋粗意,放简赅;还有王维、张璪善画破墨山水。至中晚唐,水墨山水获重大发展,王默的泼墨山水,有“改步变古”之誉。李思训(653—718)他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任左羽林大将军,晋封彭国公。玄宗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继承了展子虔和前人的优秀画法,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旧唐书》里描述他“尤擅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他的《江帆楼阁图》是一幅寄情于大自然的传世佳作,构图采用上空下实,远观碧波浩淼,近看山林丛翠,远处的江天开阔舒展,画外有画,意外有意,境外有境;江面上白帆点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近处山路曲径通幽,楼阁矗立,游人闲散;用中锋行笔造型,笔格遒劲,顿挫有度,变化多样;山石空勾轮廓,采用小斧劈皴;先勾线,后填色,用浓重的石清石绿,山石皆青绿着色,整个画面繁密精细,金碧辉煌。画作在展子虔画法基础之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他在用线方面由单一到丰富,转折变化多样,逐渐脱离了展子虔幼稚拙状的手法。其子李昭道在继承基础之上对青绿山水画又进行了重大变革,张彦远云:“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在用笔、用色、用墨方面,放情纵意,落笔粗劲,遒劲有利,气势豪迈。所以,“二李”在青绿山水画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山水画魏晋以降,大都用“春蚕吐丝”一类线条勾勒轮廓,填以重彩,一直延续着纤细巧着的风貌。吴道子以“墨踪为之”,“气韵雄状,几不容于嫌素”,打破了山水画沉静的格局。吴道子(685年左右—760年后)又名吴道玄。他“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其行笔世称“吴带当风”。他的山水画擅长自然写生,用线写形抒情,变化多端,粗细随意,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一变前人之细巧。苏东坡云:“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吴道子对传统山水画的变革成就,一是他用心象感悟世界。他变革隋以来重形采表达的线条为重神采表达方式,他笔下的线条离、披、点、画,变化丰富,神情洒脱,把自己眼中看到的自然万物之形,用赋予神气、感情、意趣、气韵的线条表达出来,他的用线写形已经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是精神使然。二是他把人的情感注入画面。他作画注重情感宣泄,情感的冲动促使用线技巧随感而变,他“立笔挥扫,势若风旋”,立自然万象于胸怀,将眼中对自然的第一感受,寄情笔下,转变为心中的第二自然,把自然景观转变为心象景观,把自然景界转变为心象境界。他的画气势豪迈,意气而成。他的变革为蚕丝纤细、笔迹精练的传统山水画赋予了新的生命。 吴道子之后,王维在继承李思训青绿着色,笔法精细的画法,同时也继承吴道子大气豪迈,笔意简练的画法,是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五代画家董源:“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王维一生“弹琴赋诗,傲啸终日”,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墨高古,画境清远。他的《辋川集》和《辋川图》中都充满着浓郁的禅宗思想。《辋川图》是他极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群山环抱,楼宇林立,碧水环绕,古木参天。画境禅意悠远,水墨雅致;用笔刚柔适度,意趣雅致;用墨水墨渲但淡,气韵高雅。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王右丞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王维的画深得后代推崇,他是山水画“南宗”的真正领袖,他的笔墨直接影响到后世文人画的发展。 到了晚唐,山水画的皴法已经形成,在画史上,晚唐没有留下什么大作,此时正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在向着皴法高度成熟,风格繁多的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过渡。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在五代时期形成,而唐代山水画实是这个高峰的开始。 三 山水画到唐末直至五代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五代十国的绘画,上承唐朝余绪,下开宋代新风,是个承上启下时代。所以,五代绘画开两宋艺苑兴隆先河。五代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画坛比较寂寥,南唐和西蜀社会相对安定,西蜀南唐各君主均喜欢绘画,所以开设画院,礼遇画士。五代时期山水画又有重大变革,水墨或水墨淡彩山水发展成熟,并形成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系。北方画派主要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擅长于描绘大山大水,画面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气势浑伟,大气磅礴;笔墨劲峭雄健,意境幽深博大。南方画派主要以董源为代表,他擅长描绘平淡天真、滋润秀丽的江南景色,画面采用平远构图,放眼开阔,形式新颖;笔墨圆润轻淡,意境悠远闲静。两大体系风格迥异,对后世均有重大影响。 荆浩、关仝构造了五代山水体系,以“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美学观点,影响了北宋山水的发展。 荆浩,字浩然,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号洪谷子。擅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墨横溢。”他是山水画从唐转向五代的关键人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宋代山水画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所著画论有《画说》、《笔法记》、《山水节要》。他在艺术创作方面,一是建立了“图真”论的观点,他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把魏晋六朝以来“以形写神”的观念加以深化,强调生活实践的作用,通过形之表达取其神韵。二是提出了“笔墨并重”的观点。他在《笔法记》中道:“气者,心随笔韵,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物形”;“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荆浩自己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在评价李思训的作品时说:“虽巧而华,大亏墨彩”。在评价王维时说:“笔墨宛丽,不贵五彩”。他把“气、韵、思、景、笔、墨”作为山水创作必须把握的“六要”,在理论上把山水画的“笔法”和“墨法”提高到艺术创作的首要位置。他强调重笔、重墨;重韵、重意;重品、重格,用“笔墨格调”来对山水画审美境界进行定格,从他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笔墨并重的作品中可见山水画的完全成熟。 他的《匡庐图》曾被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后人又题“翠微深处墨轩楹,绝蹬悬崖瀑布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从作品风貌可以窥见其山水画“笔墨并重”的特点。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有天有地,气势磅礴。画面山峦拔撼,壁立千仞;古松参天,密林青翠;瀑布隐隐,流水翻动;村舍零落,路径通幽;小桥隐现,商贩忙碌……画面群山相连,主峰突出;石质坚硬,笔力雄健;笔丰墨润,气韵清高;近山有质,远山有势;有藏有露,虚实掩映。他在《山水节要》中道:“远取山势,近取山质”。“石分三面,路看两歧”,“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山立宾主,水注往来”,“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他的理论观点来自于艺术实践,来自于对自然生活的饱游饫览和真挚体验。荆浩是在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两方面著有成就的大家,他提出了“六法”的法则,又提出了“神、妙、奇、巧”四品。他的艺术理念直接贯穿于绘画实践之中,他强调笔墨的重要性,把水墨山水画推向了主流地位。 山水画从魏晋以降,经隋展子虔、唐“二李”、吴道子、王维等一代大家在各个时代的探索变革,从“空勾无皴”、“水不容泛”,发展到了各种技法完全成熟;继承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精华,发展之“笔精墨妙”,“神采为上”,“境界高古”。荆浩是继承隋唐山水精髓之后的山水画大家,他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中国画诸科的首位。他创立了北方山水画派,绘画史上“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等皆出于荆浩一路,荆浩上接魏晋、隋唐,下开五代及以后宋、元、明、清山水画的新纪元,山水画经历了沧桑演变,到了宋代达到了高峰。 方向军2007年1月16日
责任编辑:王洁 |